6/19/2008

新房子氣味會引起各種疾病

其實不只新屋,新車也有同樣的問題。保持通風是首要動作,沒氣味不代表沒問題。

===============
【uho活動企劃組】

談到新房子的味道,很多人都會說,沒關係,這是難免的,只要過一陣子就沒有味道了。所以認為剛裝潢好的房子只要開放通風一陣子就沒事了,但其實不然。國外的研究已經證實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大約需要3∼12年才能使揮發量降到安全的範圍,試問你可以等上好幾年才搬進去住嗎?

為什麼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此可怕呢?其實,可怕的並不是那股味道,而是警示氣味的背後,藏著可怕的殺傷力。事實上,不論是甲醛、甲苯等都是會造成癌症的可怕殺手,然而現代不論是合板的桌子、椅子、窗簾、地毯裡,都含有高濃度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,所以如果不慎選,這些可怕的氣體隨時會侵入身體,造成視聽覺不適、神經系統受損、神經質、憂鬱症、記憶混淆、迷亂、握力變弱、肺中毒、腎功能受損等,嚴重的話還會導致癌症病變。

要如何知道家中是否有過高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呢?其實最簡單易辨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鼻子聞聞看。如果房子聞起來有新房子的味道,那麼不用懷疑,鐵定有過高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。

沒味道不表示沒問題

去 看過預售屋現場的人,一定對樣品屋印象深刻。當代銷人員引你進入樣品屋時,你一定會聞到「味道」,因為樣品屋通常在銷售期後就會拆掉,所以材質當然不會太 好,想當然爾,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濃度自然會很高,但這也是目前無法避免的一個現況。不過自家居住時,一定要能避就避。可是要謹記一點,因為人的感覺靈敏 度有限,沒味道並不等於沒問題,如國胸腔醫學會建議空氣中甲醛濃度不能超過0.1ppm,但其實在0.8 ppm以下就很難聞到了。

新房子我們或許可以用鼻子來聞,那老房子怎麼辦?除了添購新家具有可能聞到一些味道外,我們又該如何檢測呢?由於檢測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需要有特別的儀器,因此若想確切知道家中是否有過高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,最好的方式還是委託專業機構進行房屋健檢。

我要特別提醒讀者,由於白天幾乎沒人在家,所以往往門窗會緊閉,這時候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濃度就會大幅提升,等到傍晚時全家都回來了,這些濃濃的有害氣體,剛好陪著大家共進晚餐⋯⋯,想起來還挺恐怖的!

 江醫師特效藥 1   選用綠建材標章材料及產品

想要避免家中有過多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,最好的原則當然是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最好在裝潢及選購家具前,就要求裝潢業者或是家具製造者使用不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材料。

很多人在裝潢房子的時候,總喜歡就價格和業者討價還價,想著怎樣才能比較省錢,卻沒想過業者為了賺錢,會不會提供符合健康安全的材料呢?健康是無價的財富,因此在殺價之餘,裝潢前一定要指定使用符合各國綠建材標章的材料,因為一旦不向室內設計師或裝潢業者要求的話,那麼,大部分所採用的材料,大都會含超過建議上限值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。

我個人認為,裝潢材料的品質可以視使用地點的不同,而略有寬嚴不一的標準,像是孩子的房間、臥房等建議採取比較嚴格的標準,至於客廳由於使用的時間有限,因此可以略微降低標準,但原則上最低的標準不應低於綠建材的健康標準。

 江醫師特效藥 2   提高室內通風效率

當 家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過高時,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通風。我們每個人每分鐘就需要10公升的新鮮空氣,然而由於長年使用冷氣(現在流行的分離式冷氣絕 大部分沒有辦法交換新鮮空氣),加上國人普遍錯誤的認為室外空氣比較髒,因此室內新鮮空氣的交換量便明顯不足。相較之下,日本在這方面的要求就比我們高出 許多。日本的房子在設計的時候,一定會要求裝上通風設備,然而我們卻沒有這樣的作法,端賴屋主的想法而定。

事實上,如果室內空氣交換量不夠 的話,除了會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,還有接下來會提到的二氧化碳、一氧化碳等濃度也會相對提高,而這些氣體在密閉空間內更會產生毒物累積的效果。所以想要減 少有毒氣體的傷害,良好的通風是絕對必要的。以我自己的辦公室為例,當初在裝潢時,已經盡量不要採用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物料,同時為了維持室內的空氣 品質,採取了熱交換機的設備,除了引進新鮮空氣、排出有毒氣體外,還能將室外有毒氣體過濾,讓辦公室裡的人都可以呼吸到比較新鮮的空氣,而且可以降低7% 的冷暖氣電費。儘管如此,如果我們下班後,沒有打開熱交換機讓室內外空氣交換,同時又緊閉門窗的話,那麼隔天辦公室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仍會提高,所 以維持良好的通風設備是絕對必要的。熱交換機必須在裝潢時一併考量安裝,因為需要和其他電路同時規劃安排,而且也有室內隔間空氣流通上的考量,建議在可行 預算內加裝熱交換機,不過加裝抽風機會是一個比較容易執行的選擇,在此也提供給讀者參考。

(本文作者:江守山 醫師)
(本文擷取自『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』一書,由新自然主義發行。)

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

標籤: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